中山大学研究显示:可用参芪液诱导hMSCs治疗脑梗死

时间
2006-04-18

日前,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显示,参芪扶正注射液(以下简称参芪液)可诱导人间质干细胞(hMSCs)在体内分化为神经元,而hMSCs有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理想种子细胞。

脑梗死是我国高发病率的致死致残性疾病,其神经细胞死亡导致的神经功能缺陷,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移植治疗已成为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的一个新的途径。

研究人员建立了左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大鼠,将在体外扩增的hMSCs经参芪液诱导0.5小时后注入模型大鼠脑内,观察hMSCs在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及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变。

从移植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移植后部分hMSCs出现神经细胞的表型,表达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输注的hMSCs移植后6周,在大鼠脑内微环境作用下,已经开始向神经细胞转化,在冰冻切片上可见有神经元标志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对照组未进行hMSCs输注,冰冻切片上未见人源性神经元抗原的表达。从大鼠移植前后脑梗死面积的变化可以看出,两组大鼠移植前后脑梗死面积并未发生变化,结果说明移植hMSCs不能使梗死面积缩小。移植后大鼠的行为学与运动功能观察显示,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在移植后饮食和行为活动等习性无明显异常改变,未见有脱毛等常见的免疫排斥现象。两组模型大鼠在麻醉苏醒后即可活动、觅食,在实验观察时间内(6周)未见行为异常和死亡。从两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看出,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2周和6周时,移植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有所改善(P<0.01)。对照组移植后运动功能也有所改善,但不如移植组明显。且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从两组大鼠触觉功能评分结果看出,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2周和6周时移植组大鼠的触觉功能明显好转(P<0.01)。大鼠随着移植时间延长,触觉有所恢复,能撕去左侧肢体的胶布,且比值在增加。移植组大鼠的触觉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参芪液由党参和黄芪组成。有研究认为,党参和黄芪具有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的功效,可以促进正常机体生长,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和抑制细菌的作用。参芪液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变性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既往研究认为,其可在体外诱导分化hMSCs为神经元样细胞。研究人员在移植前短期使用其诱导hMSCs,而后进行移植。认为优点在于促进hMSCs在体内更好地向神经细胞分化,从而消除其潜在的体内成瘤的危险,提高安全性。而h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取材方便、扩增迅速、免疫原性低、在移植过程中避免了免疫排斥等反应,是治疗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